400-1677-880
资讯动态

公司动态

质谱技术简介之质谱法基本原理

发布日期:2019-09-26 浏览次数:2293

质谱,又称质谱法(mass spectrometry,MS),是通过不同的离子化方式,将试样(原子或分子)转化为运动的气态离子,并按照质荷比(m/z)大小进行分离检测的分析方法,是一种与光谱并列的谱学方法。根据质谱图上峰的位置和相对强度大小,质谱可对无机物、有机物和生物大分子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。Thomson JJ于1906年发明质谱,并运用于发现非放射性同位素和无机元素分析。20世纪40年代以后开始用于有机物分析。Thomson JJ于1906年发明质谱,并运用于发现非放射性同位素和无机元素分析。20世纪40年代以后开始用于有机物分析。80年代初期,快原子轰击电离的应用,是质谱更好的运用于生物化学大分子。90年代以来,随着电喷雾电离和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的应用,已形成生物质谱学一新学科[1]。目前,质谱法已经日益广泛的应用于原子能、化学、电子、冶金、医药、食品、陶瓷等工业生产部门,农业科学研究部门,以及物理、电子与离子物理、同位素地质学、有机化学等科学技术领域[2]。


质谱法基本原理

质谱法的基本原理是试样分子或原子在离子源中发生电离,生成各种类型带电粒子或离子,经加速电场的作用获得动能形成离子束;进入质量分析仪,在其中再利用带电粒子在电场或磁场中运动轨迹的差异,将不同质荷比的离子按空间位置或时间的不同而分离开;然后到达离子接收器将离子流转变为电信号,得到质谱图。

质谱仪基本结构,化合物的质谱是由质谱仪测得的。质谱仪是使分析试样离子化并按质荷比大小进行分离、检测和记录的仪器。一般质谱仪由进样系统,离子源,质量分析仪,离子接收器及信号放大记录系统组成

返回顶部